虽然段祺瑞有百般努力,但1916年冬末的舆论还是以反战为主。以章太炎、谭人凤为首的反战中立派认为协约国战胜同盟国之日便是中国亡国之时。
他们主要理由是,过去俄国南下英国北进,大有吞并中国之势。幸得德奥等现在的同盟国成员的阻扰,才没有成功。假使同盟国战败,协约国无后顾之忧,中国必被其瓜分。如若同盟国继续苟存,就能推迟中国的灭亡。
正是因为章太炎和谭人凤的论调在当时的中国颇有市场。黎元洪总统才能据理力争否决段祺瑞派的开战要求。
1917年 威尔逊总统在国会宣布对同盟国宣战
最终,扭转中国舆论偏向,给段祺瑞制造宣战借口的恰恰是臭名昭著的“无限潜艇战”。很多人只知道这种德国人搞出的超限战,曾经将美国拉入一战。但这同样也是将民国拉入战争的原因。
1917年3月初,德国潜艇击沉了一艘载有500多名华人的法国邮轮。消息不胫而走,顿时举国哗然,对德国的谴责声一浪大过一浪,以至于压过反战中立派的声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