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
有人想把家训带在身边
警醒自己“走正道,做正事”
罗宗义2014年参加了“欢送会”,如今他已经大学毕业,在成都上班,关于四年前背的家训,他还能记得“耕读为本,成学成才,孝老爱亲……”
一部分已经记不得了,但他知道,家训里告诫自己要“走正道,做正事”。关于祠堂,罗宗义觉得,那就是自己的根。
2015年的罗家准大学生“欢送会”,罗宗义被长辈邀请回去,给新一届的大学生讲讲自己读大学的感受。之后,他也在电话里,跟罗先文汇报过自己的学业。
罗曼在成都一所重点大学读书,2017年的暑假,她参加了“欢送会”,除了拜祖,还参观了祠堂,这场仪式感很浓的活动,让她知道了祖辈的历史,也让她明白了一些道理,“努力学习,回报社会和家乡”,这是家训的要求,也是长辈的教诲。
罗竹从“欢送会”上领回了三份资料,分别是“罗氏家训十二条”、文言文版的《劝学箴》、还有一份新编的家训。他说自己即将离开家乡,去很远的浙江上学,是另一段人生的开始,他将把家训一直带在身边,时刻警醒自己。
罗先富的孙女罗菊也刚刚参加了“欢送会”,今年高中毕业的她考取了成都的一所大学,8月24日下午,她正在帮奶奶收拾晒在院坝里的玉米,满头大汗的她调侃说,“我是被逼无奈的”。罗先富的儿子在县城工作,家里就两个老人生活,罗先富说,“勤劳也是罗家家训要求的”。
历史
罗家祠堂已走过200余年
破败后村民捐资再重建
过去几年,罗先文和罗先富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重建祠堂上了。罗先文说,他主要负责外联工作,罗先富主要负责祠堂的日常管理,除了祠堂的修缮重建,还有编修族谱,联络宗亲,开展家族活动……
罗氏族谱记载,太平山村罗家祠堂建于1805年,至今200余年。祠堂建设的目的,主要以祭祖、办学为用,最近几十年来,祠堂先后办过铁厂、小学,后来又被分配为民居,2013年的时候,已经没有村民居住,祠堂已经破败荒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