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32岁的周女士在朋友圈发了11条微信,最“早”的一条是凌晨1:40,最“晚”的一条是晚上9点半。而这之后,才是属于她自己的“手机时间”,一般看一看新闻APP,听一会音乐、看视频,如果时间允许,还会逛一会购物APP。
周女士是一名微商,从推广到订货、发货、收款、售后……很多工作内容都需要通过微信完成。除此之外,手机的功能实在太强大,除了工作、社交、游戏、娱乐之外,购物、导航、订餐、点外卖……手机几乎搞定了一切生活。
周女士说,做微商以来,除了睡觉,她几乎是“机不离手”,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刷一遍微信,再刷一遍朋友圈;而睡觉之前,还会习惯性地再看一遍微信,再刷一遍朋友圈……
周女士算了算,她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至少在10小时以上。
26岁的黄婷也表示,她每天用手机的时间在10小时以上。黄婷是一名自由工作者,“平时主要通过手机完成工作,比如和人联系、发消息。”工作之余也玩游戏、追剧。追剧时间长了,有时也会感觉视疲劳,再加上本来就近视,也会注意适当休息。“主要近视度数不涨就好啦!但就算涨度数也不可能不用手机啊!”黄婷说。
提醒
耍手机过瘾了,小心干眼症找上你
如此长时间耍手机,过瘾了,但眼睛却吃不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博士漆剑介绍,长时间、不当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可能导致“视频终端综合征”。“视频终端综合征”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眼部不适,如干眼症、视疲劳、视力下降等。
什么是“视频终端综合征”?它是指由于长时间在视频终端前操作和注视显示屏而出现的一组无特征的症状,包括“眼部不适症状”,如干眼症、视疲劳、眼部发痒、视力下降等;“肩颈腕综合征”,如肩背、颈项及手腕等部位的酸胀不适等;“神经及内分泌系统异常”,如头痛、头晕、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
“视屏终端综合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就是干眼症。
“干眼症,简而言之就是泪膜出了问题,眼睛也跟着出现症状。”漆剑介绍,泪膜是覆盖在眼睛表面的一层液体,作用好比咱们冬天滋润皮肤的护手霜,不擦护手霜,双手就会失去光滑,容易皲裂受伤。
同样的,没有了泪膜的保护,眼球也会失去滋润,角膜会因此变得干燥、凹凸不平,角膜正常结构破坏和屈光功能异常就会引起眼部干涩、视物模糊、异物感、灼热感等眼部不适。甚至,导致“视频终端综合征”。
而罹患“视屏终端综合征”的,多是长时间、不当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患者。
调查
每天3小时是常态 没事也要翻手机
△手机已成为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不论乘车还是走路,很多人都习惯拿出手机耍。
在对25位受访者的随机调查中,记者统计发现,仅一人将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内。
“我也用智能手机,但平时不怎么玩。主要用来接打电话、看时间,有时候也把手机当镜子整理衣冠。”市民杨彪告诉记者,他不玩手机,是要给孩子做一个榜样。
而其他24位受访者中,做微商的蔡女士以每天至少11小时排在首位;8-10小时5人,占20%;6小时左右4人,占16%;14名受访者表示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3小时左右,占56%。
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手机处理或完成工作的情况大幅增多,学生群体使用手机时间增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