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别把北大当成“上流社会”的培养皿)
▲8月30日,北京大学新生与家长们冒雨到学校报到。图片来源:新京报
“考上北大,然后呢”,这是中青报冰点周刊最近做的一个报道。报道从“工地上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谈起,关注底层学生进入北大之后的经历。
这个切入角度很有一种鲁迅讲“娜拉出走之后”的问题意识。当然,两者只是表面上的相似,实际上北大学子比娜拉幸运多了。
这篇报道揭示了一个真相:再好的大学都许诺不了一个美好的前程。考入北大,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在有些人看来,这个真相有点难以接受。比如报道里提到:一位同学的高中老师欣赏他,会拍着他的肩膀说,“要考上北大啊。考上北大,你半只脚就进入了上流社会。”那时他很感动。直到站在燕园里,他却茫然,“究竟什么是上流社会?”
▲被媒体广泛报道的在工地上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崔庆涛前来报到。图片来源:新京报
但这个真相其实一点都不残酷,它很正常,也很公平。我们早已不是一考定终身的社会,这是进步的体现。
高考不是科举,像范进那样,一次考试成功就成了人上人。
宋代有“榜下捉婿”的习俗,说是在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会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科士子做女婿。这才是“半只脚踏入上流社会”,这是你想要的金榜题名吗?
至少有一半人的答案是否定的。这一半人是女生。男生也不要庆幸,在没有义务教育的年代,上大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普通家庭难以负担。
纵向比较没有太多的可比性,横向比较,考上北大的贫困生也是不幸中较幸运的一群人。
▲北京大学。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报道中也说到了,北大校内的各类资助是很充裕的,能够覆盖在校学生的基本需要,目前是进一步提供“非经济支持”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通俗点说,温饱实现,正追求小康。
我是2005年进入北京大学的,刚入学就毫无障碍地申请到了助学贷款,每年还有几千块钱的助学金,也都不费什么劲。而我后来知道,在有些大学,因为助学贷款、助学金的名额有限,大家会抢得面红耳赤,甚至出现黑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