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则小学数学老师布置学生“数1亿颗米”的作业引发了热议,两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的专家认为:相比于繁重的书面作业,脱离实际的实践作业,有时更容易令人抓狂,家长们不堪其扰。公众之所以对“数大米”反应如此强烈,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情绪长久积累之后的爆发。因此,数1亿粒米虽是个例,但老师们却应该引以为鉴。不过专家们也建议,应该适当给予理解尊重,保护老师的创新积极性。
作业“太奇葩”引热议
9月6日,佛山电视台官方微信公众号“佛山新闻”发布了一则消息称,近日有小学数学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家长督促孩子“数1亿颗米粒”。这一“奇葩”作业的截图随即在网上引起热议。
有网友直呼“太奇葩”“以为是个段子”,也有的跟帖评论表示能理解这一创新的教育方式。
在网传对话截图中,一位标注为“老师”名为“数学-苏老师”的成员在“佛山十三小401班…”的qq群内发布消息:“@全体成员:各位家长,今晚数学作业有一项是数1亿颗米粒,辛苦家长们督促孩子们完成”。接着,有家长询问怎样数、数好后需不需要拍照或带去学校等问题,得到该老师回复“一粒一粒地数”“用食物袋装好带回学校”。
两小时后,当有家长指出1亿粒米总共要十二袋左右时,苏老师再次通知称,“可能我估计错了米的重量了,明天不用带回学校了,家长让孩子们数就可以了。如果今天晚上没有时间,完成不了,就放到周六日的时候再完成吧!”。
这份“奇葩作业”被晒到网上后,不少热心网友纷纷支招,算出了“1秒数3粒,一年基本上能数完”“1亿粒米约等于8333.3千克,若10千克一袋,要833袋大米”??对于此事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
网友“@清音若水y”认为,布置作业的“是一位奇葩老师”;网友“@志勤高远”也难以理解,称“数学老师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所以不知道一亿粒大米有那么重”。
而另一边也不乏支持的声音。网友“@Ming 9.12”就表示,这个题目不但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而且用意让学生感知一亿的大小,能够培养学生的数感。署名“@快乐小豆丁2008”的网友也在“佛山新闻”相关帖子下留言称,作为家长选择相信老师,“当晚老师在后来已经解释,大家也是清楚的。希望不要让那些无聊、负面的评论继续伤害老师,影响老师的工作。”
当事老师:初衷是让学生去估算和感受数字
据《广州日报》报道,该苏姓老师此前回应此事时表示,由于四年级学生刚学了第一单元《亿的认识》,这一作业的初衷是让学生“估算和想象出1亿粒米,感受1亿是多大的数字,而不是真的去数1亿米粒”,以此学习运用学过的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培养发散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