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研发暗扣费软件植入用户手机“偷”走话费6700余万元)
网络虚拟财产被盗如何追回?微信外挂自动扣费违法行为如何认定?网约车法律上如何评价?近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2017年度涉互联网十大案例,内容涵盖刑事、民事、行政及执行等领域,及时回应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网约车、网络盗窃、微信外挂程序支付、网络代驾等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据悉,这是全国省级法院首次集中发布同类型典型案例。
据了解,目前,广东互联网用户数超8000万,位居全国第一;3G/4G基站130多万座,稳居全国第一;互联网工业产业链聚集广东,高端信息产业基础雄厚,网商创业高度活跃,2017年新增互联网企业超550家,其中产值超10亿企业50多家,潜在涉网络司法需求体量庞大。
同时,近年来广东法院涉互联网案件持续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6、2017年,全省新收民事一审中涉网络案件近2万件,结案标的总额超7亿元。其中,广州两级法院受理的互联网案件数占全省90%以上。从案件类型看,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网络购物合同纠纷、网络服务合同纠纷、网络侵权纠纷、网络金融纠纷等超50%,其中,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增幅最大,达100%。
随着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新业态的不断发展,新类型涉互联网案件不断增多,给社会治理模式和司法审判方式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省高院审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涉互联网案件存在侵权赔偿数额计算难、电子物证数据恢复难等特点,法院需要不断了解行业的运作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司法裁判规范互联网有序发展的作用。
此次发布的涉互联网十大案例,具有典型性、新颖性和普适性,为进一步厘清虚拟网络主体之间法律关系、权利边界、责任范围提供明确指引。
典型案例
研发软件秘密扣取手机用户话费
据广东省高院披露,2010年11月,任某、郑某某、汪某某等人成立深圳市信联互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信联公司”)。运营期间,信联公司利用电信运营商增值业务服务的监管漏洞,勾结或自行成立、控制具有移动增值服务资格的电信服务提供商租用电信服务通道;勾结软件方案商、手机制造商或内部员工在相关手机软件中植入暗扣费软件,在手机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动订制增值服务,秘密扣取手机用户话费。2011年4月至2012年7月,信联公司通过暗扣费软件扣取手机用户话费共计6726.9万元。
法院生效裁判认为,任某、郑某某、汪某某等人研发暗扣费软件植入用户手机,秘密窃取手机用户话费,数额特别巨大,行为均已构成盗窃罪。同时其手段行为又触犯了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应择一重罪处罚,故按照盗窃罪定罪处罚。最终,包括任某、郑某某、汪某某等在内的16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十四年、十年至三年不等的刑期。
三名“网络神偷”24次盗窃虚拟财产
另一宗案例案情显示,“传奇世界2”登录卫士手机APP刚投入市场不久,许多玩家不知道通过该APP快捷授权他人登录某一账户的同时,还会让他人获得控制与授权账户的帐号、密码均不相同的其他捆绑账户的权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