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摊面积这个话题,最近重新热闹了起来。在中国,买房的钱不仅花在居住面积上。一般来说,超过两成的买房款都花在走廊和电梯间,甚至是楼门口的保安室上。
极端情况下,公摊的面积甚至会超过居住面积。2007年,山东高密的“贵宾首府”的住户发现,看房时样板间还是两居室带厨卫,买到手时面积却已经缩水了一半。
根据房管局测绘公司的实地测绘,这栋楼的公摊系数高达52.35%。号称面积85平方米的房子,只有40平米能住。如此高的公摊系数,让“贵宾首府”获得了史上最牛公摊的称号。开发商还理直气壮,说法律没有规定公摊面积的上限,告一百年都退不了房。
公摊面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中国为什么买房要算公摊面积?为什么公摊面积的改革迟迟没有动静?
公摊面积问题何在
想要买房的人,往往在买房之前,就先被各种“面积”绕昏了头。要分清使用面积、建筑面积、公摊面积,还有什么建筑面积和套内建筑面积。这些都是什么,该怎么算呢?
使用面积,有个形象的说法叫地毯面积,就是家里能铺上地毯、摆上家具的面积,不过阳台的面积是不算在内的。使用面积加上室内的墙体面积和阳台面积,就是所谓的套内建筑面积。
而公摊面积,专业一点说就是由业主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一栋楼内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公共门厅过道它们所占的面积,都在分摊的范围之内。一般来说,房子的套内面积越大,相应的公摊面积也会越大。
一般买房时所说的面积,其实是建筑面积,也就是套内的建筑面积加上公摊面积。高层住宅的公摊面积比率,一般在20%到25%左右,多层住宅也有15%到20%。也就是说,如果你看中了广告上100平米的房子,实际上能住的面积也就80平米左右,甚至只有70平米。
2016年12月16日,北京,观看户型图的路人。户型图上的面积是不包括公摊面积的/视觉中国
花钱买100平米的房子,实际却只能住70平米,这看起来也太不合理了。难道买房子都要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在这些自己根本用不到的面积上吗?
其实,买房子包括公摊面积,并不等于花自己的钱为开发商买单。因为公共设施的费用也是成本的一部分,肯定会计入房屋的总价之内。如果改成按套内面积计量房子的价格,那每平方米房价就会更贵。
这就像是在超市买水果。同一种水果,如果不去皮单价就便宜一些,去皮的话每斤就贵一些。算法不同,总价是不会变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