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前、不推迟死亡
84岁的肺癌晚期病人康平找到秦苑时,就是奔着安乐死去的。
行医三十四年后,55岁的秦苑做出另一种选择,成了北京市海淀医院安宁疗护病房主任。她从一个看病的大夫,转变为照顾病人的医生。
安宁病房2017年3月开诊,有6张病床,是北京市临终关怀15家试点之一。这个科室存在的意义是,按照病人自己所希望的方式,不那么痛苦地,平静地离世。在这个病房,秦苑送走了一百多位病人。年龄最大的已致耄耋,年龄最小的16岁。
秦苑以前所在的血液和肿瘤科,死亡率极高,她每天都会看到有病人离世,签下一纸死亡证明书,背过身去,事情翻篇。但内心深处,她无法接受死亡。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有229.6万人死于癌症,占同年总死亡人口986万人的近四分之一。
那时她并不知道如何去照顾那些生命末期的病人。
2012年,秦苑到台湾省学习,参观了五家医院的安宁疗护病房,所见所闻颠覆了她过去的想法。“以前会觉得病人最后死掉了,是医疗的失败。在那里我第一次发现,死亡原来可以这么温暖,告别可以是这样的形式。她认为,医学的任务除了维系健康和维持生活质量,还有当疾病不可治愈,当死亡在可见的未来将要发生的时候,怎么把他好好送走?死亡是注定的,但每个人最后怎么离去才算是好?这是她一直思考的问题,她首先会去了解这个病人期待什么。
很多病人在延长生存和减轻痛苦不能兼顾时,会主动要求减轻痛苦。这时候,她会每天为患者提供身体、社会、心理、精神等方面的支持,把病人的痛苦从最高的十分降到三分以下。
有很多病人起初像康平一样,会把秦苑这里当作可以安乐死的地方。他们以为在她那里,只要注射一针,就能结束痛苦,终结生命。
实则不然,秦苑反对安乐死,她所坚持的是接受活着和死亡这一自然过程,既不人为让病人提前离去,也不刻意推迟死亡的到来。“那些要安乐死的病人,其实是我们的照顾品质没达到。”
秦苑除了告诉病人康平安乐死是非法之外,花了大量时间去了解他痛苦的原因。“身体的折磨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病人的那份无助,孤独,恐惧,焦虑。”
从影像学资料上看,康平体内的气管已经被肿瘤完全包裹住,肿瘤压迫越来越重,咽喉像被死死掐住,憋喘会让他愈加痛苦。每天晚上,他只能靠注射镇静药物才能安然入睡。“注射的剂量,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为最低标准。”
在死亡面前,她很少见到完全坦然的病人。
那天,康平的身体状况比前一天更糟糕。秦苑走到康平的病床前,蹲下身子,握住老人的手。因为刚刚注射过吗啡,老人双手不停颤抖。
“您愿意跟我说说现在怎么难受吗?”
“老拖着,想了断干净算了。”老人呼吸微弱,鼻孔里插着透明的呼吸管。
“您告诉我是怎么个难受法?”
“活着的难受。我想一针下去,全身麻醉,就永远睡着,最痛快了。”秦苑握着老人另一只手,“我没有办法提前送您走,啥时候接人是老天爷的事。我能做的是让您在现有基础上尽量舒服一点。”沉默很久,老人哆嗦着说,“我害怕……不知道到底哪天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