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瞄准中国4800万中小学生:夏令营是教育还是生意)
常杰雅小时候参加过好几次夏令营。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1995年,小学毕业那年的暑假,她入选了《中国少年报》组织的“小小收藏家”夏令营。在南戴河,来自内蒙古包头的她,与一名北京人大附小的学生投缘成了好朋友,两人后来多年保持着通信。她那位朋友的父亲是人大老师,母亲是北理工老师,常杰雅便常常接到带有“中国人民大学”字样的信纸和信封。在高考前夕,她还收到了对方寄来的人大与北理工的招生简章,这对她产生了直接影响——常杰雅后来真的考上了人大。
一个夏天就影响了人生的方向,这是偶然参加的一次夏令营带给常杰雅的意外收获。如今,中国的父母们正将这种偶然与意外变成计划和希冀。每年一放暑假,北上广那些中产家庭以上的孩子们就要离开父母满世界忙活起来:他们中有的人,要飞到美国某个百年老牌营地,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一起游泳、划船、秀英语;有的则会组个团,飞往欧洲某个文明古城,做一番实地考察;留在国内的,有人在千岛湖修葺一新的美式营地里进行着团队拓展训练,或是在西双版纳穿越原始森林。即使是对此事最不走心的父母,也起码要让孩子和小伙伴们去一趟北京或上海的郊区,捉捉萤火虫,仰望一下没有被城市灯光干扰的朗朗星空。
夏令营,这一古老而充满旧时代梦幻色彩的事物,近几年在中国大地上以焕然一新的面目出现,成为那些时尚而焦虑的中产阶级父母们最新追逐的资源。“为什么要让孩子参加夏令营”“如何成功申请美国顶级夏令营”“怎样选夏令营才放心”之类的公号帖在育儿群颇受欢迎,一些热门高端夏令营产品报名火爆,甚至需要抢位才能参加。有人估算,这个眼下每年只有两三百亿的市场,将在未来5~10年内,暴增至4000亿元。
在从业人员的口中,“夏令营”这一叫法如今已经过气,更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称呼是“营地教育”。但实际上,营地教育侧重于营地,并不能概括这一行业的所有类型,而“夏令营”这个古老的定位似乎才更加精准。多年以来,尽管“夏令营”这三个字不曾改变,但它的内涵、性质、规模与普及程度,已经在最近几年里发生了质的转变。
野蛮生长
虽然夏令营起源于1861年的美国,但中国的夏令营是从学习苏联开始的。1950年代,中国少先队员到苏联去参加黑海夏令营,这是国人接触到最早的夏令营。当时,苏联经常组织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年儿童来参加夏令营。仿照苏联做法,中国国内的夏令营也是由国家出资的公益性活动,是免费参加的,一般只有优秀学生才能入选,具有奖励性质。因此,在很多60后、70后的眼中,“夏令营”是玫瑰色的,是少数精英学生才有资格参与的一项高端活动。
与中国的很多行业一样,1990年代也是夏令营的一个转折点。节点性事件由当时的一篇“爆款文”引起。1991~1993年间,经日本提议,在内蒙古草原上举办了三届中日草原探险夏令营。作家孙云晓由此写了《夏令营中的较量》,直指中国的“80后”是垮掉的一代,在自立能力上与日本孩子相比存在巨大差距。这篇后来证明存在事实错误的报告文学,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上百家媒体参与的大讨论。
在这场大讨论淡去后,社会上一些旅行社、培训机构与个人开始组织夏令营,大众化夏令营开始发展,并多以旅游为主。2000年以后,随着素质教育兴起,加之高考开始出现大量艺术、体育类考生,一些户外拓展训练也从企业培训团队建设慢慢下移到中小学生中。
到2009年前后,国内的夏令营已经发展出三大类:一是学习类夏令营,其中以英语夏令营最为火爆;其次是素质拓展类,如以运动、艺术、心理素质培养为主题的夏令营;最后是增长见识的游学类夏令营,如名校游学夏令营、海外游学夏令营等。已于2016年在新三板上市的世纪明德,就是以组织外地学生游览清华、北大和听专家状元励志演讲起家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