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rasimov,潜心于地缘政治、军事历史研究,长期关注东欧及亚太问题。本文为网易历史独家稿件,谢绝转载。
谢尔盖·维特(英文名Sergei Witte,俄文名Сергей Юльевич Витте),1849年6月17日生于第比利斯(现格鲁吉亚共和国首都),祖辈来自波罗的海地区,拥有德意志血统。维特是俄国著名政治家,先后在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及其子、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政府中任职,历任交通大臣、财政大臣、总理大臣、大臣委员会主席。
维特伯爵
提起“维特”这一姓氏,更多的人会联想到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的确,大臣维特与“少年维特”都有德意志血统,但“Witte”与“Werther”明显不同,两人的烦恼也大相径庭——“少年维特”的烦恼纯粹是个人问题,而身为国家大臣的“中年维特”,忧心的则是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这一烦恼,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前后表现的尤为突出,让“中年维特”心律交瘁。
经济为上,抵制战争
从新罗西斯克大学毕业后,维特在时任交通大臣鲍勃棱斯基公爵的提携下进入铁路系统工作,仅用23年便官拜交通大臣。在这一职位上工作不到半年,维特又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仕途上的顺风顺水让维特成为了沙俄专制制度的忠诚卫士,但维特同时也看到了二次工业革命为俄国带来的巨大发展红利和机遇,并主张兴修铁路、引进外资发展经济,还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所需适当改变统治方式和政策。这样的主张,让维特的身上兼具保守派与自由派的官僚气质,却又同时为两方所不容。
维特主持俄国财政事务十年,对资本主义在俄发展贡献甚多。对外,维特主张“和平”的东进政策,主持修建了西伯利亚大铁路、中东铁路及哈尔滨、大连两大交通枢纽盟。作为一位忠心于沙皇、兢兢业业的财政大臣,维特支持经济扩张、反对武力扩张,他认为,羸弱的俄国需要和平。这一主张自然为雄心勃勃的年轻沙皇尼古拉二世及俄军高级将领所不容,“中年维特之烦恼”就此开始发酵。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维特立即代表俄国政府发出倡议,联合法、德政府逼迫日本吐出辽东半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国干涉还辽”。在维特的努力下,俄国诱使李鸿章签订了《中俄密约》,结成对日“攻守同盟”,并在华成立了华俄道胜银行、获得了中东铁路的修建权,兵不血刃地从中国攫取了大量经济利益。
《马关条约》签订现场
然而,沙皇尼古拉二世还不满足。1897年德皇威廉二世访问俄罗斯,就强占山东胶州湾一事与沙皇秘密协调。德皇相信,这种“注意力转移”会把俄国的兵力调离德俄边境,缓解欧洲地区紧张的对峙。在“德占胶东、俄占旅顺”的心理暗示与默许下,历代沙皇心中“需要远东一个温暖不冻港”的贪欲再度升起。在德军抢占胶州湾后,俄国外交大臣穆拉维约夫捏造了英国军舰在旅顺港外游弋的谣言,沙皇便马上下令以“保护俄在华利益”为由出兵占领旅顺。
被俄军强占的旅顺港。八年后,这里成为了俄满洲军区和太平洋舰队的覆灭之地,正所谓“功成容易守成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