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后发国家晋国如何战胜前任霸主?(6)

www.antiquew.cn/news/ 2018-08-24 20:32 来源: [db:来源] 我要评论

晋文公的外交运作发挥了很大效果

重耳以治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令楚国统帅子玉怒不可遏。他觉得个人荣誉和楚国都受到了重耳的侮辱,就解除了对宋国的围困。杀气腾腾地冲向晋人驻扎的卫国地区。

面对来势汹汹的楚军,晋文公想起了自己和楚成王的约定,于是命令晋师向后退却。为此,一些将领很不满。说我们是国君率领队伍,他们是臣子作帅,现在君避臣,不是太丢脸了么?

但这一撤退,堪称是军礼和计谋结合的典范。在大众心理上,春秋时代的人讲究大义名分。晋国君臣认为,出兵要理直,士气才会充沛,反之士气气就会衰退。晋国国君曾受过楚王的恩惠,也曾说过要退三舍以避之。若晋人忘恩失信,那就是理亏。楚人就理直,士气就高。反过来说,如果晋人退了以后,楚军仍不撤兵,那就是楚人理亏。晋人的让步可以制造晋国君主一再谦让,但楚国臣子大肆的表象。可以加深楚人不守周礼,以下犯上的负面形象。这有利于晋军积蓄怨恨,大举反击敌人。

从实战角度看,后退有利于晋人等到齐国和秦国的增员力量。在空间上有利于缩短晋军的补给线,来到他们熟悉的地形和气候区域作战。

退避三舍:后发国家晋国如何战胜前任霸主?

不少先秦贵族在决策时自带一种奇怪的自负

多数楚军战士并不理解晋军的不战而退。他们不能理解晋军为什么还没正面接战就一路后撤,感到事情不妙,其中必有蹊跷,一路上心生怀疑。而子玉则认为是北人心生恐惧,所以避而不战。于是快马加鞭,策动大军追击到了卫国境内的城濮地区。

此时,宋国、齐国和秦国的大队援军也来到了城濮附近。臣服于晋国的戎狄部落,也在晋文公的号召下赶来助战。联军与晋人一起安营扎寨。大军的千帐营火,在深沉的夜色中闪烁。风尘仆仆追来的楚军发现对手已经与友军会师,于是停止了追击,选择了有利的地形,背靠着丘陵地带扎营。

晋文公看到楚军虽然已经被换下了主力,但是敌人规模依旧十分可观。营地防御严整,深沟后是夯土壁垒。壁垒中,战士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构筑各种工事,进行战前操练,熟悉着战场的水土环境。还有战士外出,在营地附近狩猎。这既是军事训练,也是补充肉食的手段。视日人和望气者登上巢车,远观战场地形和天空中的云朵与日光。判断未来数天内的天气情况,为楚军将领的排兵布阵提供参考。

本文标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发表)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发表评论

内  容: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浙江信息港 QQ:283271118

浙江信息港-浙江人的生活圈子 版权所有 网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 转载请声明出处

浙ICP备10020637号 浙江信息港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