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儒释耶斗法:利玛窦如何挑战中国人信仰世界?(3)

www.antiquew.cn/news/ 2018-08-26 18:26 来源: [db:来源] 我要评论

来华早期耶稣会士另一个传教特征是理性化,凡是比较能够用儒家思想日常人伦说明的道理,都获得了较大的发挥。关于“上帝”,耶稣会士除了借用《诗经》、《尚书》中的“上帝”外,还借用儒家“父孝”的观念,推论“大父”的存在。但是,“三一论”是信仰,不能用日常理性加以说明。耶稣会士一开始就说明:“三位一体”是信仰,不是理性,不是一般经验所能理解的。(“此事过人心量,未易窥测。”“虽有巧舌,不能尽言”。)按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很难证明这一理论。

但是,杨庭筠还是用了中国传统的比喻来证明。他用“日能发光”,“水能就下”来证明“三位一体”(“有轮,以后光,有热,总一日也”。“能湿,能寒,能下,总水也。”)中国思想史上,最常用“日能发光”和“水能就下”的例子来说明事物的本质,(“水能就下,性也”)。这里用辨明表象和本质的办法,来证明“三”是表象(Phenomenon),“一”是本质(Substantial)。把“上帝”看作是本质,这还是符合原义的。但把“父、子、灵”看做是表象,在神学比喻是不对的。尼西亚会议以后的基督教神学一般都认为,“三位”本身就是上帝的“体”。“位”和“体”(圣父、圣子、圣神)是合一的,前者并不是后者的化身。这个“体”和“位”的比喻,借鉴了宋明理学中的“本”与“末”,“表”与“理”的概念范围,在说明“三一论”的时候,有它的局限性。或者说,“三位一体”表达,在中文还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干扰。至少在开始阶段如此。

晚明儒释耶斗法:利玛窦如何挑战中国人信仰世界?

福州泛船浦教堂,明末大臣叶向高所建

天主教常常用画像和雕塑来宣传“三一论”。这在中国引起过误解,甚至被儒家批评为“偶像崇拜”。1600年利马窦第二次进北京,携带西洋礼物。据记载,这批礼物中“有大小自鸣钟各一;油画三幅,内圣母像一幅,圣子偕洗者若翰像一幅,救世像一幅;镜数面;三角玻璃两面;圣课日祷书一册;手琴一具”。在利马窦带入中国礼物中,除了三棱镜、自鸣钟、万国舆图、乐器、圣经等,还有耶稣像、圣母像、若翰像。对此,官员们喜欢的是自鸣钟等“奇技淫巧”,对画像是不习惯的。我们知道,早期儒家就反对制佣,孔子骂人道:“始作俑者,其无后焉”。后世儒家也是基本不立形象的。儒家主张讲道理,反对把没有生命的画像和塑像作崇拜对象。儒家一贯反对佛教、道教的造像运动,有长期的反“偶像”传统。在反偶像方面,儒家比天主教更彻底。福建有士绅向利马窦辩论说:“上帝不可形形,不可造像。玛窦执彼土耶稣为天帝,散发批枷,绘其幻相孰甚焉?”在这个问题上,儒家表现了它非常理性的一面,儒家经书散布天下,但孔子画像只在很少的孔庙里见到。“偶像崇拜”,这正是基督教批判其他东方宗教的话语,在中国被反治其身,这对天主教耶稣会士是个极大的触动。

本文标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发表)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发表评论

内  容: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验证码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浙江信息港 QQ:283271118

浙江信息港-浙江人的生活圈子 版权所有 网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 转载请声明出处

浙ICP备10020637号 浙江信息港 关于我们